一块小小陈皮 做成支柱产业
一个小柑橘、一块小陈皮,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其魔力在于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人文、地理优势,成功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江门市新会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提供的“秘笈”。
新会种柑取皮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里制作的陈皮,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2006年10月,新会柑、新会陈皮双双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自此,镶着“金字招牌”的新会陈皮价格步步上升,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14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新会区开展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工作。2015年10月,新会区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的验收,成为广东省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在创建示范区过程中,江门市和新会区两级质监局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质量、标准、检测等手段,引导地理标志产品不断向深加工、现代技术仓储、农业旅游观光等中下游产业链延伸,使地理标志产品的内涵得到了升华,示范区建设收到了实效。
标准化促进新会柑和陈皮品质提升
随着品质提升身价倍增,新会陈皮从2000年前的每千克90元上升到目前的400元以上
“通过建立新会柑种植、加工仓储、流通的标准化体系,从源头解决了质量问题,确保了陈皮产业发展。这是新会区创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最基本的做法。”江门市质监局局长谢少谋这样介绍。
获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之前,新会柑种植和陈皮加工、销售由于分散、粗放经营,有些生产者违禁使用农药、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产品有害物质残留问题比较突出,不仅威胁消费安全,而且破坏生态环境。江门市质监局通过调研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建立标准体系,规范生产、加工、仓储和销售行为。于是,江门市质监局主导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 新会柑》、《地理标志产品 新会陈皮》、《大红柑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新会区质监局组织龙头企业、专家和有经验的种植户,制定解决新会柑病害以及品种退化的技术标准。在标准规范的指引下,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建立了新会柑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在示范区的带动下,新会柑的标准化种植推广到全区55个自然村,250多农户按照生产标准规程,实现了新会柑的无公害种植。
陈皮加工过程中,若遇阴雨天,容易发生霉变而影响产品品质。江门市和新会区质监局瞄准关系新会陈皮品质的这一重要节点,落实制定《新会陈皮加工技术规程》,并开展“智能仓储先进标准体系试点”,解决了防潮防湿等问题,还引入超声波气浴清洗、低温蒸发干燥等现代技术工艺,降低翻晒时被污染的概率和对天然日照的依赖、并降低翻晒过程中的损耗,有效地提升了新会陈皮的品质。
与此同时,新会区质监局从规范陈皮行业竞争入手,通过建立陈皮标准联盟,发布实施了《新会陈皮普洱茶》、《新会陈皮预包装标签》、《新会柑皮普洱茶》、《新会青柑代用茶》等4个联盟标准。这些联盟标准颁布后,行业协会督促会员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种植、加工和销售,一些达不到联盟标准要求而无标生产的企业陆续被关停。由于统一了门槛,有效避免了无序竞争,新会陈皮的信誉逐步建立起来,身价倍增,从2000年前的90元/公斤左右上升到目前的每公斤400元以上。
做大做长陈皮产业链
形成一个新会陈皮“大家族”和产业链,“陈皮村”成为标志性建筑
在抓好柑橘和陈皮品质提升的同时,新会区着力抓好产品的深加工和营销,做大做长产业链。
目前,新会陈皮产品已并非一块陈皮那么简单,而是像变魔法一样演绎出了一个陈皮产品“大家族’:陈皮饼、陈皮茶、陈皮酒、陈皮菜、陈皮调味料、陈皮凉果、陈皮糕点……特别是新会陈皮与云南普洱茶相融合的新产品——新会柑普茶和新会陈普茶最值得一提。这两个产品,把新会陈皮和普洱茶“融”“和”起来了,食药同源,气味相佐,很适合消费需求,一经问世便大受欢迎,销量年年递增。新会柑、新会陈皮的深加工,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培育了经济的增长点。市、区质监部门正谋划着将新会柑普茶、新会陈普茶等一系列特色衍生产品也申报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逐步形成全产业链保护,这也将成为新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一大特色。
在发展产品深加工的同时,新会区在柑橘和陈皮营销上作了一篇精彩的大文章,闻名遐迩的新会陈皮村便是生动的见证和缩影。
建于新会市区的新会陈皮村,占地面积达10.3万平方米,总投资达4亿多元,采用与陈皮产品特性相一致的格调,大量采用竹、葵等植物进行铺装,凸显了园林景观的特色。村内设新会陈皮交易市场、标准仓储中心、技术鉴定中心、陈皮博物馆、陈皮文化体验馆、陈皮养生客栈、陈皮美食都会区等。其陈皮文化体验馆,拥有3.8米×26米亚洲最大的智能玻璃屏幕(电控液晶玻璃屏幕)和亚洲最大的智能玻璃幕影厅,双屏切换,270度全息立体投影系统,以“陈皮飘香,竹径通幽”为主题,全方位展示柑树成长过程和新会陈皮加工过程,深入浅出地讲解“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千年人参,百年陈皮”和陈皮作为“广东三宝(陈皮、老姜、禾杆草)之首”的科学依据,深入浅出地讲解“新会陈皮”的由来、药食价值和食用方法等等,成为普及陈皮知识的文化盛宴。交易市场可容纳200多家商户,批发零售兼营。陈皮村已成为新会一个地标性建筑,吸引来大量商贾和游客,年客流量超过100万人次。
“互联网+”如虎添翼
开办“陈皮银行”和“陈皮交易池”,开展现货、期货和证券化交易
借助“互联网+”,是新会区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的另一成功做法。
新会陈皮获批地理标志产品之后,假冒现象随之增多,特别是因陈皮具有“越陈越值钱”的特性,虚报产品年份的现象也司空见惯。为解决这一难题,陈皮村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带头开设手机微信“扫一扫”功能——在陈皮包装箱子上设置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一扫”,立刻可显示这箱陈皮的生产企业、来自新会区的哪一块地及采摘时间、等级等信息,实现“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这一体系的建立,有效解决了消费者难以辨别陈皮年份和真伪的问题。
借助互联网,新会陈皮及其衍生产品不单构筑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网上商城,顺畅地促进批发和零售,而且开辟了期货交易和证券化。新会陈皮具有来源单一、可长期贮存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值的特点,具备成为有价资产的基本条件。新会陈皮村市场股份有限公司与中行、工行、农商行等三家金融机构先后签订银企战略合作协议,以该公司标准仓储中心为基础成立全国首创的“陈皮银行”。其操作模式就是对储藏的陈皮建立“仓单”,通过与第三方金融机构搭建的仓单电子交易平台,推动新会陈皮成为一款包含期货交易和现货交易,具有保值增值功能的理财产品并证券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同时,新会陈皮村与广东正地农产品交易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打造中国陈皮“交易池”,其做法就是专设交易所陈皮交易网站,合作接入电子竞价系统,实施溯源发布与溯源交易,发布新会陈皮市场公信力价格,并通过广东正地农产品交易所实现跨省联网,整合全国陈皮产业资源,形成新会陈皮村产业集群效应,创造条件打造全国陈皮交易中心。新会陈皮的流通,已开创了与金融、证券交易对接的新模式。
发酵效应 “蛋糕”越做越大
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新会陈皮文化节”,成为当地一大盛事,去年第三届陈皮文化节吸引逾18亿元的项目落户
尝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甜头的新会区委、区政府,因势利导,借助新会陈皮的人文地理特性,让新会陈皮的“蛋糕”越做越大,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新会区政府决定,从2011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新会陈皮文化节”,目前已举办了3届。第三届新会陈皮文化节于2015年11月13日至15日在新会陈皮村举办,其活动包括在北京全国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举办新会陈皮产业发展论坛、新会博览会、美丽乡村旅游节,新会陈皮美食周,等等,主题是弘扬新会陈皮“和药”、“陈藏”、“养生”、“茶道”四大文化精粹。新会陈皮文化节成为当地一大盛事,内外佳宾应邀而至,商贾游人云集而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利用这一盛事,既宣传弘扬了新会陈皮的文化,更推介了当地良好的投资环境,结果是不负所望,第三届新会陈皮文化节期间便签订一批合同协议,吸引逾18亿元的项目落户新会,旅游业的发展也被带动起来。
新会陈皮文化内涵的弘扬,为新会区带来了一顶顶桂冠。新会区已先后获颁“中国陈皮之乡”、“中国陈皮地道药材产业之乡”、“中国陈皮研究之乡”、“中国和药示范基地”新会陈皮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荣誉。
毫无疑问,新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的创建已带来丰硕成果。据统计,目前新会柑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柑果总产量超4万吨,新会柑种植面积、柑果年产量、陈皮产量比创建示范区前均增长2倍以上,拉动全行业年产值从8亿元增至15亿多元。目前生产经营户超500家,从业人员6000多人。新会陈皮品牌价值不断提升,据有关行业协会调查,行业满意度达100%、群众满意度99%。真正实现了产品保护、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