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曾是耻辱印记

来源:《南粤质量》2016年第8期
+
打印
【字体:

德国人对“德国制造”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对德国产品的高品质充满了自信。可是谁能想到,一百多年前,“德国制造”曾是假冒伪劣的标志,是刻在德国人额头上的耻辱印记呢?

十八世纪,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科技的排头兵。而与此同时,德国却还是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其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与英国相比,相差至少半个世纪。德国人为了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积极向英国学习。但德国人采取的“学习方式”,却让英国人恼怒不已,甚至痛骂德国人是“无耻之尤”,并采取立法措施,对德国人的“学习”予以痛击。

原来,德国人的“学习方式”就是剽窃技术、假冒仿造。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企业一方面派出工业间谍,通过各种手段窃取英国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派出学徒员工,到英伦半岛进行所谓的“旅游学习”,然后顺手牵羊,把英国的好产品带回德国,进行假冒仿造。

德国的钢铁大王克虏伯,当年曾品着威士忌、抽着雪茄,风度翩翩地出入于英国伦敦工商界,深受欢迎。但后来,英国情报机构发现,原来他是“工业间谍”。他刺探到英国钢铁制造的最新生产流程和核心技术,回德国后,加以运用,开创出了著名的克虏伯大炮。

     


当时的德国,工人工资极低,工作时间被资本家无限延长,因而商品成本非常低廉,其价格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德国人把从英国“偷”来的样品,仿制生产,然后,又当作廉价处理商品,倾销到英国本土及殖民地。在当时,德国产品就是“价廉货次”的代名词。

为了以次充好,一些德国企业便盗用他人的品牌标记,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当时,英国谢菲尔德公司生产的剪刀和道具以其优质的品质在市场上具有很高的声誉。德国索林根城的刀具剪子制造商便假冒这个品牌,把自己仿制的产品打上“谢菲尔德”的标记出口国外。虽然看上去跟英国产品相似,但德国厂商使用的制作材料是低劣价廉的铸铁,完全不同于英国产品使用的质优价昂的铸钢。

德国产品以其低廉的价格大行其道,让英国人感到威胁。后来居然盗用英国的品牌,假冒伪劣,让英国人忍无可忍。他们一边痛斥德国人的无耻行径和卑劣手段,一边发起抵制德国货运动。

1887年,英国国会通过《商品法》,勒令所有进入英国和其殖民地的德国产品必须打上“德国制造”的印章。英国人认为,“德国制造”就是假冒伪劣、价廉货次;“德国制造”就是刻在德国人额头上的耻辱印记。

德意志民族有着极强的民族自尊心。英国人的抵制和立法以及“德国制造”的耻辱印记,让德国人开始彻底自我反省。

可以说,1887年,是“德国制造”的一个分水岭。从那时开始,大多数德国企业开始把“用质量去竞争”定为首要目标,在设计上大力创新,在质量上严格把关。实现了从假冒伪劣向质优创新的根本转变。

十年之后,英国人惊讶地发现,德国商品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必不可少,而且质量可靠,价廉物美。从服装、钟表、相机、家具、啤酒、香水、铅笔、玩具、钢琴、水泥、药物制品、玻璃制品、钢铁制品、切削刀具一直到武器和子弹,“德国制造”均属质量上乘。

曾经假冒英国品牌的德国索林根刀具剪子制造商,生产出了著名的德国双立人刀具。今天,这个品牌已行销全球,享誉世界。从1887年到今天,“德国制造”走过了120多年的历程。

质量可靠、经久耐用、供货及时、高度的改革创新能力和成熟的生产工艺流程,这一切,都成为“德国制造”的丰富内涵。德国人用自己的努力,洗刷掉了“商业秘密窃贼”和“假冒伪劣者”的恶名,曾让德国人蒙羞的“德国制造”,如今已变成了让德国人骄傲的金字招牌。

                                                                                                                                                  (摘自《跨界战争》水木然)

联系方式 法律申明 友情连接 网站地图